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系統,圍繞低碳化、技術化處理好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制定、實施了“雙碳”戰略,推動綠色低碳社會系統運轉。
“雙碳”意味著要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這是順應綠色轉型趨勢的必然要求。而相關人才的供給和補充則是走好“雙碳”之路的關鍵。近日,浙江農林大學碳中和學院掛牌成立,這是浙江首個碳中和學院。
據了解,碳中和學院由5個本科專業和1個微專業組成,包括正在申請的碳匯科學與技術專業,融合“雙碳”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測繪工程專業,以及碳中和與農林固碳減排微專業。
碳中和學院成立后,學校將優化碳中和相關的學科、專業布局,積極推進碳中和領域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目前,碳中和學院重點將在生態系統增匯與減排、林業碳匯計量與監測、農業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應對、減污減碳協同增效等領域,意在培養一批具有跨學科視野與跨領域減排增匯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能在碳核查、碳計量、碳監測、碳管理、碳交易、碳減排、碳增匯、碳轉化、碳利用等崗位上發揮雙碳專業技能。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5月26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同年10月,《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相繼出臺,碳中和正式走上規整化道路。
建立專門的學院化一方面將在更加專業化的人才上下工夫。在本科教育階段,全面融入碳達峰碳中和理念與實踐,著力培養具有碳中和與農林固碳減排的綜合科學素養,為基礎扎實、產業認知、多學科交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碳中和應用研究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貢獻力量,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此外,高校建立碳中和學院將更好得發揮“帶頭”研究作用,加大相關碳技術攻關,拉動領域技術更新迭代。同時,以高校為中心的碳中和研究體系將帶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整合產學研內外部、上下游優質產業資源,實現強、鏈、鏈,推動碳中和研究鏈向高能效轉型逐,推動產業鏈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價值創造能力,為碳中和有關方面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做好“雙碳”對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碳中和學院的建立是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的關鍵一步,是構建新型能源體制、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力。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新浪財經、人民網等)
原標題:浙江首個碳中和學院成立 加大“雙碳”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來源:化工儀器網 江魚